回忆也可是诠释:历史记忆与历史真相
罗尔纲先生近年回忆说,胡适在1931年“九一八”前夕,曾与徐志摩和他一起登临景山。本来游兴甚高,在俯视故宫后,“一瞬间,胡适的脸忽然阴沉起来,过了一刻,他沉痛地说:‘东北情况严重,如果当年冯玉祥不把溥仪驱逐出宫,今天北京不知怎样了。那时我反对把溥仪驱逐出去,我错了!’言下不胜沉痛”。[1]
这个故事已数次为人所引用,仅《文汇读书周报》就两次刊发讨论此事的文章,且引用讨论者与罗先生一样,都有意想要为勇于“改正错误”的胡适“正名”。换言之,他们都试图修订或重塑我们历史记忆中的“胡适形象”(既存的胡适形象也是由他本人及其他人“塑造”出来的,其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历史真实姑暂不论)。正如王汎森先生所说:“人们的历史记忆像一块黑板,可以不断地添写、修改、擦拭。”而集体历史记忆也确实需要不断地“再生”(reproduce),才能延续。这一不断“再生”的行为与过程,可以是有意的,也可能是无意的。但往往不仅“受自然的限制,也可能受社会政治情境所左右”。[2]